為了大山的呼喚 —— 記保靖縣毛溝鎮卧當小學支教老師王鵬飛 //www.xxnet.com.cn 時間:2021-01-15 10:28:0 湘西網 我有話要説 ![]() 王鵬飛和部分學生合影。 ![]() 王鵬飛(右一)帶領學生進行隊列練習。 ![]() 王鵬飛(右一)和孩子們遊戲。 ![]() 王鵬飛(右一)在家訪。 ![]() 孩子們自信的微笑。 田亞君 濟南,保靖,一個東部省會城市,一個西部山間小城,相隔千里。從2019年開始,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七里河小學教師王鵬飛主動報名,前後三次參與了教育扶貧項目,成為保靖縣卧當小學的一名支教老師,在千里之外的大山裏留下了美好的種子。 引領示範,是教育理念傳遞者 “偏遠、貧窮,條件差得很……”2019年暑假,王鵬飛從濟南第一批支教湘西老師的口中得到了對湘西的第一印象,那就是貧窮。 那年,王鵬飛已經39歲,是一名體育老師。他想,自己能否為湘西的孩子們做點什麼? 2019年9月,濟南再次招募教師支教湘西,王鵬飛果斷報了名,憑藉過硬的教學技術順利拿到了前往湘西的“通行證”。就這樣,王鵬飛到了保靖縣毛溝鎮卧當小學,開啓了支教生活。 卧當小學位於白雲山下,是保靖縣最大的片完小,500多個師生,兩畝大的校園。師生多,校園小、遠離縣城,加上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水平不佔優勢,學校的發展之路上困難重重。 面對與濟南完全不同的教學環境,王鵬飛決定從他最擅長的地方做起,從孩子們最需要的做起。 學校沒專職體育教師,孩子沒上過規範的體育課,王鵬飛就從最基本的隊列、隊形開始,一個口令一個口令的喊,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為孩子們講解體育精神,帶領孩子們享受運動的樂趣。一堂課下來,嗓子啞了,腳腿痛了,他也毫無怨言,因為孩子們開始喜歡體育課,喜歡在操場上奔跑。除了卧當小學,王鵬飛還把規範的體育課堂送到了電棚、野毛、科樂等5個點上學堂。 為了豐富校園生活,增加儀式感,2019年,王鵬飛提出了在學校舉行的“慶國慶 贊祖國”活動中增加升旗儀式,並主動挑起國旗隊訓練擔子。他利用中午和晚飯後兩個時間段進行訓練,抓動作要領,摳動作細節,一刻也不馬虎。開幕式上,孩子們走出了整齊的步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圍觀的家長,紛紛點贊。2020年國慶,他又設計了“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朗誦賽,再次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 除了上好體育課,王鵬飛還通過座談會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分享班級管理和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經驗。他豐富的實戰經驗、開闊的思路、新穎的方法,為各種問題提供了操作性高的好方法。 為增強卧當小學發展後勁,王鵬飛還主動牽線搭橋,讓七里河小學和卧當小學“手牽手”,在教育教學、養成教育、學校管理、師資培訓、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對接。經過一年的溝通與交流,卧當小學從課程改革到學生思想、從教師培養到管理理念,都有了大大小小的變化。 面對山裏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王鵬飛踏着泥濘的山路,下到學生家裏,和家長交換教育意見,建議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上,不缺位;在陪伴孩子上,不遲到。他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走訪,家長們觀念開始轉變了。 教學之外,王鵬飛從來沒有閒過,圖書室堆放的課桌後頭垃圾較多,他拿掃帚主動打掃乾淨;教學樓安全出口指示牌露出了線頭,他拿膠帶扶正固定;樓梯拐角處,牆壁宣傳頁脱落,東倒西歪的,他架梯子抹平貼牢…… 愛心助學,是求學路上的守護者 這些年,經過精準扶貧,湘西社會經濟條件都有了顯著提高,但由於底子太薄,各方面一時還跟不上。每每想起破舊的衣物,透風的門窗,冰冷的生活用水,王鵬飛徹夜難眠。 “幫得到的幫,幫不到的,想辦法幫。”王鵬飛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怎樣幫助孩子們。 教室裏沒有鐘錶,王鵬飛自掏腰包,買來鐘錶,掛到各班教室,師生課堂看時間方便了。孩子們書包舊了,王鵬飛一次性買了20多個,作為獎品,通過活動獎勵給孩子們。學校體育器材不足,王鵬飛聯繫七里河小學,為卧當小學購買了8000多元錢的體育器材。 去年10月,王鵬飛結束了第一次支教回到濟南。身在濟南,他一直惦記着卧當的孩子,惦記着他們是否吃得飽,是否穿得暖。他還想為卧當的孩子們做點什麼。所以,王鵬飛回到七裏小學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視頻、照片,為師生講解卧當的情況,並在自己班級首先發起了“情灑湘西——讓你的冬天不再寒冷”的捐贈活動。46名學生共募捐了近9000元錢,再加上學校老師和其他朋友的幫助,第一次募集資金12000千餘元。手握愛心資金,王鵬飛精打細算,購買了羽絨服、棉褲、棉鞋等保暖物資,並趕在寒冬來臨前,把它們寄到卧當。 此外,他還號召全校師生奉獻愛心,參加“情暖湘西 與愛同行”募捐活動。2020年暑假,七里河小學校長帶着全校700多名師生募捐的2萬元錢來到卧當,送上“大禮”。2020年9月,七里河小學又捐贈了3台新空調、兩台熱水器。 在卧當,或不在卧當,王鵬飛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孩子們的成長。 共克時艱,是教育扶貧的執行者 支教的日子,有感動,也有苦楚。 感動的是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他説,不管道路多遠,孩子們都堅持準時出現在教室裏;他説,那份對知識的渴望是他先後三次來到卧當的動力。 支教的日子也有苦楚。第一次來湘西,王鵬飛就瘦了10多斤。原來,到湘西不到一個星期,王鵬飛就因水土不服,飯菜太辣導致了腸胃不適,服用了很長時間的藥。後來,他買了炊具和碗筷,每天煮麪條,以此克服飲食上的“水土不服”。 克服了生活上的難題,王鵬飛又迎來了氣候的難題。湘西的氣候潮濕,遇上梅雨天氣,洗了的衣服總是半乾不幹,箱子裏的衣服沒多久就發黴了,讓人十分難受。 雖然有諸多不適應,王鵬飛沒打“退堂鼓”,為了山裏的孩子,他像“闖關”樣,慢慢調整狀態,適應了湘西生活。 王鵬飛一人支教,背後卻是一家人的付出。 王鵬飛上有七十多歲的父母,下有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大的才讀小學三年級、小的剛上學前班。每次出發,兩個孩子都跟腳地攆到機場,一轉身,就是“滿臉淚”。 2019年,大兒子高燒,他在支教;2020年,小兒子出了事故,縫了十幾針,他在支教。家中的大小事務全都擱到了愛人一個人身上。 採訪結束時,我再次問王鵬飛為什麼要來支教,他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幫孩子們一把,希望他們有更好的未來。” (本文圖片由王鵬飛提供) (稿源:湘西網-團結報) (作者:田亞君) (編輯:孫瑩)
| 全民記者百姓故事 |